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基本过程与步骤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基本过程与步骤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能力层级是E。
二、考查方式
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由此可知,诗歌鉴赏的命题应该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
①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懂关键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②在理解形象(意象)上设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③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④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⑤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了解典故的含义。
⑥在内容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应考方略
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
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形象,才是鉴赏诗歌的正确步骤。
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2.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
为了读懂古诗,我们还要"知人论诗",应该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了解掌握诗人的经历和风格;要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还原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把握诗的主要特色,以便抓住诗的主旨;推敲诗歌题目,以便明白诗的意旨;利用古诗的体裁,求得鉴赏的中肯;对古典诗歌的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手法和细密的结构模式(起承转合)也要特别关注,等等。
回答诗歌鉴赏试题要特别重视答题策略。主要包括:
(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
(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
(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具体说来,就是: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特点。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
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3.各类试题答题要领
第一、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二、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如雄壮开阔、高阔深远,情韵浓郁、生机勃勃、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第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
(1)先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第四、语言炼字类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二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第五、"诗眼"类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诗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第六、句意类
(1)阐明诗句的语表义,有时还要发掘它的深层(语里)义;(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第七、表达技巧类
(1)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2)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怎样的旨趣。
第八、关键词类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网"字进行赏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2)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弥逊的这首《春日即事》是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后所写。通篇写景叙事,抑郁不平之情蕴藉其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细丝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满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哎,车马的踪迹再也不会延伸到这穷乡僻壤之地,门前冷落可以捕鸟了。鸟儿已经快睡了,他们的声音也渐渐地稀疏起来了,自己还是掩好了门,回家吧。前两句写景,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处境,点出了作者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写出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任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精妙诗句的运用之涒,第一个问题涉及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形象的塑造,第二个问题涉及表达技巧的运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言之成理即可)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鉴赏时应注意诗下注释的文字中透出的信息。第一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诱因。景物描写的作用常常为:描绘图景、渲染气氛、烘托心理、奠定基调、交代天气和季节。结合诗意,摄取有关信息,整合便可得到答案。
(2)"铿然"是象声词,摹拟手杖和石头相撞后所发出的声音,与诗人居所的夜静形成反差,以声衬静。根据注释部分透出来的信息和诗的最后两句,可联想到诗人身处逆境和在宁静的环境中的精神状态。
二、高考热点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年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6天津)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娟,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全国Ⅱ)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篱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广东)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9.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07湖南)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仕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诗歌鉴赏答案
第一课时
1.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流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意,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解析:第(1)问侧重怎样的情景,实质上是让考生说一说写了什么景物,翻译出诗句即可。
第(2)句则是要求具体表现的"傲岸"在何处。答案要表达完整:①情感的环境:溯流而上,五更即行,顶风逆上。②分析第三句"惯于奔波,不愁风水,傲视溯流风雨"。③"卧听滩雷",视险境无畏惧;视平常,从容自信。
3.答案:(1)第三联"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这两句中的"拳"和"退"两字用得极妙。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4.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析:(1)对画面内容作想象、解说即可。
(2)要分析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两种艺术手法,同时要结合诗句作分析。
5.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
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解析:最精炼传神的字往往是体现所写事物特征的。看准题中要求,找出三联上下句的"明"和"出"较为容易,注意简析的时候要围绕所写事物,"明"是"明亮夺目"突出雨后田外白水的特征,"出"字更富神韵,碧峰经雨水冲洗,更易显见。雨晴之后阳光明媚,碧峰突现,给人以动态美,富有层次感。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尾联两句叙事:农忙时节,全家人到田里忙于耕作,照应前面"新晴"句,正是刚刚放晴农人便去田里干活,这样前面写景,后面交代农人忙于在田里耕作两相结合,相得益彰,增添画面的情趣。
6.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解析: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结合诗人的写作风格能更方便地理解诗歌主旨。杨万里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细腻地描写出来,并善于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领悟与体验,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7.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这类题,要仔细品味诗歌的意境,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体会其思想内容,然后借鉴其写作技巧。本诗为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南游金陵(今南京市)时所作。首联写象征王朝兴盛的金陵凤凰台,如今已凤去台空,繁华不再,只有滔滔长江枉自奔流,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颔、颈两联写建都于金陵的东吴与东晋,宫廷荒芜,风流人物埋入坟墓,唯有山川依旧,景色照样宜人,告诉我们世事沧桑,人生短暂,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尾联一转对历史的凭吊,回到现实。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比喻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作品音节流转明快,语言流畅自然,运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历史的感慨和忧国伤时的怀抱,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8.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9.答案: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解析:文体是小说,阅读时应把握住小说的三要素。本文尤其要注意环境和人物的关系,就一般而言,环境的作用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一种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考生围绕这三个方面作答就可以了。至于环境描写的特点,从时间、地点、所写景物的特征概括也可得出。如"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突出宁静柔合的美。
10.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裂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实"就是诗中实际写到的内容,"虚"就是这些内容所暗含的寓意或象征意义。解答此题应该首先仔细阅读诗作,看看它实写了哪些内容,然后仔细阅读试题的"注",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再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认识诗句的寓意即可。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能力层级是E。
二、考查方式
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由此可知,诗歌鉴赏的命题应该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
①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懂关键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②在理解形象(意象)上设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③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④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⑤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了解典故的含义。
⑥在内容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应考方略
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
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形象,才是鉴赏诗歌的正确步骤。
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2.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
为了读懂古诗,我们还要"知人论诗",应该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了解掌握诗人的经历和风格;要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还原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把握诗的主要特色,以便抓住诗的主旨;推敲诗歌题目,以便明白诗的意旨;利用古诗的体裁,求得鉴赏的中肯;对古典诗歌的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手法和细密的结构模式(起承转合)也要特别关注,等等。
回答诗歌鉴赏试题要特别重视答题策略。主要包括:
(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
(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
(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具体说来,就是: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特点。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
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3.各类试题答题要领
第一、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二、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如雄壮开阔、高阔深远,情韵浓郁、生机勃勃、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第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
(1)先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第四、语言炼字类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二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第五、"诗眼"类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诗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第六、句意类
(1)阐明诗句的语表义,有时还要发掘它的深层(语里)义;(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第七、表达技巧类
(1)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2)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怎样的旨趣。
第八、关键词类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网"字进行赏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2)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弥逊的这首《春日即事》是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后所写。通篇写景叙事,抑郁不平之情蕴藉其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细丝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满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哎,车马的踪迹再也不会延伸到这穷乡僻壤之地,门前冷落可以捕鸟了。鸟儿已经快睡了,他们的声音也渐渐地稀疏起来了,自己还是掩好了门,回家吧。前两句写景,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处境,点出了作者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写出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任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精妙诗句的运用之涒,第一个问题涉及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形象的塑造,第二个问题涉及表达技巧的运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言之成理即可)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鉴赏时应注意诗下注释的文字中透出的信息。第一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诱因。景物描写的作用常常为:描绘图景、渲染气氛、烘托心理、奠定基调、交代天气和季节。结合诗意,摄取有关信息,整合便可得到答案。
(2)"铿然"是象声词,摹拟手杖和石头相撞后所发出的声音,与诗人居所的夜静形成反差,以声衬静。根据注释部分透出来的信息和诗的最后两句,可联想到诗人身处逆境和在宁静的环境中的精神状态。
二、高考热点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年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6天津)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娟,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全国Ⅱ)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篱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广东)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9.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07湖南)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仕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诗歌鉴赏答案
第一课时
1.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流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意,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解析:第(1)问侧重怎样的情景,实质上是让考生说一说写了什么景物,翻译出诗句即可。
第(2)句则是要求具体表现的"傲岸"在何处。答案要表达完整:①情感的环境:溯流而上,五更即行,顶风逆上。②分析第三句"惯于奔波,不愁风水,傲视溯流风雨"。③"卧听滩雷",视险境无畏惧;视平常,从容自信。
3.答案:(1)第三联"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这两句中的"拳"和"退"两字用得极妙。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4.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析:(1)对画面内容作想象、解说即可。
(2)要分析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两种艺术手法,同时要结合诗句作分析。
5.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
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解析:最精炼传神的字往往是体现所写事物特征的。看准题中要求,找出三联上下句的"明"和"出"较为容易,注意简析的时候要围绕所写事物,"明"是"明亮夺目"突出雨后田外白水的特征,"出"字更富神韵,碧峰经雨水冲洗,更易显见。雨晴之后阳光明媚,碧峰突现,给人以动态美,富有层次感。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尾联两句叙事:农忙时节,全家人到田里忙于耕作,照应前面"新晴"句,正是刚刚放晴农人便去田里干活,这样前面写景,后面交代农人忙于在田里耕作两相结合,相得益彰,增添画面的情趣。
6.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解析: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结合诗人的写作风格能更方便地理解诗歌主旨。杨万里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细腻地描写出来,并善于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领悟与体验,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7.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这类题,要仔细品味诗歌的意境,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体会其思想内容,然后借鉴其写作技巧。本诗为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南游金陵(今南京市)时所作。首联写象征王朝兴盛的金陵凤凰台,如今已凤去台空,繁华不再,只有滔滔长江枉自奔流,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颔、颈两联写建都于金陵的东吴与东晋,宫廷荒芜,风流人物埋入坟墓,唯有山川依旧,景色照样宜人,告诉我们世事沧桑,人生短暂,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尾联一转对历史的凭吊,回到现实。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比喻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作品音节流转明快,语言流畅自然,运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历史的感慨和忧国伤时的怀抱,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8.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9.答案: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解析:文体是小说,阅读时应把握住小说的三要素。本文尤其要注意环境和人物的关系,就一般而言,环境的作用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一种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考生围绕这三个方面作答就可以了。至于环境描写的特点,从时间、地点、所写景物的特征概括也可得出。如"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突出宁静柔合的美。
10.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裂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实"就是诗中实际写到的内容,"虚"就是这些内容所暗含的寓意或象征意义。解答此题应该首先仔细阅读诗作,看看它实写了哪些内容,然后仔细阅读试题的"注",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再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认识诗句的寓意即可。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