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海明威的故事

向下

海明威的故事 Empty 海明威的故事

帖子  陆海明 周日 十月 30 2011, 14:08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 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为不愿意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1899年7月21日, 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世界五大湖之一的密执安湖南岸,一个叫橡树园的小镇。家里一共有六个孩子,海明威是第二个。
母亲很有修养,热爱音乐。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又是个钓鱼和打猎的能手。海明威3 岁时,父亲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根渔竿儿;10岁时,父亲送给他一支一人高的猎枪。父亲的影响使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捕鱼和狩猎的热爱。海明威29岁时,父亲因为糖尿病和经济困难,用手枪自杀了。
14岁时海明威在父亲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的对手是个职业拳击家,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可是第二天,海明威裹着纱布还是来了,并且纵身跳上了拳击场。2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伤了左眼。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中学毕业以后,海明威不愿意上大学,渴望赴欧参战。因为视力的缘故未被批准。他离家来到堪萨斯城,在《堪萨斯明星报》做了见习记者。
在这里他学到了最初的文字技巧。明星报对于文字有110 条不得违反的规定,“要用短句”, “用活的语言”, “用动词,删去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等等。海明威专心致志,很快掌握了新闻写作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
1918年5 月,海明威如愿以偿,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7月初的一天夜里,海明威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伤,人们把他送进野战医院。海明威的一个膝盖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 余块。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
他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的十字军功勋章和勇敢勋章,这时他刚满19岁。
大战后海明威回到美国,战争除了给他的精神和身体带来痛苦外,没有带来任何值得高兴的事。旧的希望破灭了,新的理想又没有建立,前途渺茫,思想空虚。
尽管这样,海明威依旧勤奋写作。1919年夏秋,他写了12个短篇,寄给报社被全部退回。母亲警告他: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
海明威从家里搬了出去,因为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决心。
他只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1920年的整个冬天,他独自坐在打字机前,一天到晚写作。有一次参加朋友们的聚会,海明威结识了一位叫哈德莉的红发女郎。她比海明威大8岁,成了海明威的第一个妻子。这时海明威22岁。
1922年冬天,他赴洛桑参加和平会议时,哈德莉在火车站把他的手提箱丢失了。手提箱里装着他的全部手稿,一个长篇、18个短篇和30首诗。
这使海明威痛苦万分又毫无办法,只能重新开始。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法国的一个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总共只印了300册,在社会上毫无影响。
作为记者,海明威很受欢迎。但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小说,却没有报刊肯用。尤其令他伤心的是,退稿信上总是称他的作品为“速写录”、“短文”, 甚至说是“轶事”,根本就不把他的稿件看成是文学创作。1924年,海明威辞去记者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又要养活刚出生的儿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1925年是海明威最为穷困潦倒的一年。妻子已经带着儿子离开了他。
他除了通宵达旦地写作,只能把看斗牛当作娱乐。
第二年,海明威与波林结婚后不久,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了》问世,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声,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了20年代那一代人的典范之作。这部小说用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辞,从而产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就成了这个流派的代表。小说描写一群一次大战后流落在巴黎街头的英美青年,内心苦闷,既否定了过去,又对将来丧失了信心。这是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青年思想危机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对此感受真切。他就在绝望、迷惘中挣扎过。但他与那些或者跳楼、服毒自杀,或者终日消沉的青年们不同,他很快便从那种情绪中摆脱了出来,写作、进取,立志有所作为。
《太阳也升起了》发表之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影响在欧洲许多国家一天天扩大。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这本书在几个月内就销售了10万册,是海明威20年代的代表作,也是“迷惘的一代”
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好莱坞为购买小说的摄制权,出了空前的高价。

进入30年代,国家虽然正处在经济危机之中,海明威却捕鱼打猎,观看斗牛,过得十分愉快。 1932年,海明威发表了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于午后》,被称为斗牛题材的经典著作。1933年他去非洲打猎和旅行。
并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一书。1936年他又写成了短篇佳作《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这是他最成功的短篇小说,均被拍成电影。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法西斯分子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企图推翻共和国。海明威借款4万美元为忠于共和国的部队买救护车。 为了还清债务,他作为北美报业联盟的记者到西班牙采访,并拿起武器参加了战斗。西班牙内战以共和军失败而告结束,这让海明威十分难受,他写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剧本《第五纵队》,歌颂献身于正义事业的人们。
1939年,海明威写成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小说出版后几天,妻子波林与他离婚。不久,他和女作家玛莎结婚,一起到中国来度蜜月。他们作为战地记者采访了我国的抗日战争,写了6 篇中日战争的报道,高度赞扬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海明威始终态度鲜明地反对法西斯分子。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的当天,海明威就参加了海军。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战。他改装了自己的游艇,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他的行动计划是,在古巴北部海面搜索德国潜艇;如果发现潜艇,就全速前进,撞击敌船,与之同归于尽。这项计划不但得到了美国驻古巴的大使布拉顿的批准,而且得到了美国情报参谋部的赞同。海明威指挥船员在海上追踪德国潜艇近两年,始终没有找到相撞的机会。
1944年6月,海明威随美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他自己率领一支法国游击队深入敌占区侦察,不断地向作战指挥部提供大量珍贵情报,因此而获得一枚铜质星章。同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第二年三月,他与他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妻子玛丽结婚。玛丽是位记者,她陪伴海明威走完最后的15年。她的来到使海明威的生活充满了从未享受过的天伦之乐和人间温暖。

50年代初,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他全部创作中的瑰宝。不久,他因此而获得了普利策奖。
海明威怀念非洲和狩猎生活。1954年1月, 他又和妻子去非洲打猎。
他们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尼罗河源头附近不幸坠落,俩人都受了伤。另一架飞机看到了坠毁的飞机。人们都认为海明威夫妇遇难了。但55岁的海明威并不在意,他们又换乘飞机飞往乌干达首都。飞机只飞了片刻便一头栽到一个种植园里。几秒钟后飞机爆炸,引起大火。海明威拉着玛丽从飞机的残骸和火焰中爬了出来。玛丽几乎不能动弹了。海明威帮助当地农民扑灭了大火,然后陪玛丽去医院。
玛丽的伤并不重,只是断了两根肋骨。伤势严重的是海明威自己。病历卡上写着长长的一串病名:关节粘连、肾挫伤、肝损伤、脑震荡、二度和三度烧伤、肠道机能紊乱……
躺在病床上,海明威看到了用25种语言文字发表的他的讣告。身体尚未康复,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降临到他的头上了。他无法亲赴瑞典领奖,只好委托驻斯德哥尔摩的美国大使代他出席庆典。授奖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荣获诺贝尔奖金之后的几年,他没有发表过重要作品。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写作时越来越吃力。他的高血压症、糖尿病、铁质代谢紊乱、皮癌、精神抑郁症等一大串疾病,使他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1961年7月2日清晨,这位身高6英尺,体重220磅的巨人,把心爱的双筒猎枪放进嘴里,扣动了扳机。

海明威死了,但他塑造的硬汉形象永远活着。
他成功地塑造硬汉形象,并不因为掌握了一套写硬汉的技巧。他写作的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他自己先做个硬汉,然后他写他自己。因此,人们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大多有他自己的影子。他笔下的人物,也随着他一起成熟、完美。《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的第一篇《在密执安北部》是他最早出版的作品之一。作者讲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当女仆的姑娘爱上了一个铁匠。一次,铁匠在她主人家喝酒,她便在外面等着,怀着纯真的爱心,只想能看他一眼。铁匠出来了,把她带到码头,粗暴地占有了她,然后就心满意足地睡着了。姑娘被侮辱和损害了。她会怎么样呢?海明威写道:
她又冷又悲,一切都像是完了。她走回到吉姆躺着的地方,再一次使劲摇了摇他,看他到底醒不醒。她哭着。
“吉姆,”她说,“吉姆。醒醒啊,吉姆。”
吉姆动了动,把身子蜷得更紧了。莉芝把上装脱了下来,俯身过去拿上装给他盖上。她把上装小心谨慎地、干净利落地在他四周掖好。然后她穿过码头,走上陡直的沙土路回去睡觉。冷雾由港湾上穿过树林正升起来呐。
这或许是海明威笔下的第一个“硬汉”。她的命运与一般人相同,或比一般人更不幸;她的能力也与一般人相同,不会变痛苦为欢乐。所不同的只是对待不幸的态度:她没有悔恨、恐惧、绝望或麻木,却把不幸承担了下来。
承担不幸,是硬汉性格的出发点。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中期最成功的作品。主人公罗伯特称得上是个完美的硬汉形象。完成了炸桥任务,可他的腿也断了。敌人就要围攻上来。他不愿拖累战友的撤退。他无法和他热爱着的姑娘去马德里,无法看到他蒙大拿的家乡了,他年青青的生命就要结束。但他用平静的语调劝玛丽亚离开:“我们下一次去马德里吧,真的。走吧。”他的同伴哭着说:“你要我枪杀你吗?要吗?没关系。”“不用了,”罗伯特说,“走吧,我在这儿很好。”
与那位密执安姑娘相比,罗伯特遇到的是更大的不幸。同样,罗伯特承担了这不幸、即使死,也保持住了体面和尊严。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海明威最后的硬汉形象。那位老人遇到了比不幸和死亡更严峻得多的问题——失败。老人拼尽全力,只拖回一具鱼骨。
怎么办呢?“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老人回答说,“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因此梦见了狮子。
海明威生前一定也梦见过狮子。

语段:
1、生命是一条河,河水中波澜起伏,这条河其实也可以叫做死亡之河,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每个人都一步步地走向死亡,那汹涌的波涛淹没了每个人在世间的努力,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只能是保持一份尊严。

2、生死之河,也是遗忘与记忆之河,人们用无数的盛宴、欢快的乐声、激烈的爱情、如火的信仰来一次次地遗忘死亡这个命定的事实。这些用自杀来结束故事的作家是脆弱的,因为他们最终没能用乐观的天命来对待死亡,然而,他们也同样是坚强的,因为他们穿越了世间的所有喧哗与骚动,去到了那片寂静的所在,生死本***,自然寂寂无声。

陆海明
Admin

帖子数 : 262
注册日期 : 11-09-23

http://hnyqxyw.365d365.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