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短文三篇》教学参考

向下

《短文三篇》教学参考 Empty 《短文三篇》教学参考

帖子  陆海明 周五 九月 23 2011, 12:06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生命活动表现为日常的生活,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热爱生活。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表明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坏日子”,飞快地“度”过去;风和日丽的时候,则“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接着,作者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哲人”消极地看待生活,仿佛生活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而自己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是值得称颂,富于乐趣的。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如果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不正确,“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糊涂人”正是如此。



在文章的第3段,作者谈到生命的孪生兄弟:死亡。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原因是,“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因此,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同时,“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生活、专注于生活。作者以自己为例,自信“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但还是“迅速抓住时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二、问题探究



1.文章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文章中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一、把握文意



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像一根苇草一样,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第二,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第三,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总之,人的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二、问题探究



1.文章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人有一种希望,就是填充空间和时间,即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体现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2.文章说:“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对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为道德的原则,说明作者思想的高度重视。

 信条




一、把握文意



文章开宗明义:“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接着,文章列出了十七条。作者认为“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这些条条是人们过正常合理生活所需要遵守的那些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个人的健康习惯,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兴趣,承认死亡以及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等。作者进一步阐释,十七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应用到成年,实践于家庭、社会,生活、工作之中,甚至可以用到政府行为中。最后,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一条:“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这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二、问题探究



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关于练习



一 分别把握三篇文章的主旨,联系对生命、生活的认识,谈谈这三篇短文分别给你的启示。



设题意图:使学生学习概括随笔类文章的主旨,并注意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



参考答案:



《热爱生命》



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从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对生命的认识不正确,白白虚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由于作者关注生活,讲究享受生活的方法,因此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老了,还抓紧时间,使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这篇文章的主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文章第1段,说明人只要还有思想,就还是人;没有思想,就无法同自然界的万物区分开来了。第2、3段,说明人的肉体很脆弱,就像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苇草,但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因此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显然,在第1段的基础上,意思具体化了,深化了。最后一段,补充、强化上文的意思,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应求之于思想的规定,用思想囊括宇宙。



这篇文章的主旨: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条》



先指出信条在幼儿园就学过,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接着列出十七条信条,并对这十七条进行归纳。然后说明这十七条适用于个人、社会以至政府。最后突出十七条中的一条:出门时手拉手,紧挨一起。



这篇文章的主旨: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



学生从三篇短文中受到的启示,可以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二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释。



1.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3.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4.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设题意图:领会课文中富于哲理性的语言的含义,并借此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



1.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正确,生活乐趣就大,如课文中的“我”。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不正确,生活乐趣就小甚至没有,如课文中的“哲人”“糊涂人”。



2.与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确很脆弱,如一根苇草,随时有折断的可能。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别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掌控和摧毁的,因此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3.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



4.幼儿园学过的那些基本原则,适用于个人、社会乃至政府。所以说,“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儿园就学过。



三 找出课文中富于哲理的语句,细细品味,并就其中一条写出自己的心得。



设题意图:除了上题列举的以外,课文中富于哲理性的语句还有一些,找出来仔细品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语言和内容。至于写心得,是通过读写结合,加强理解,着眼运用。



参考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这篇课文包括三篇短文,其中第二篇只是几个片段,第三篇只是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教学时,可以把第一篇作为重点,后两篇次之。共同的教学目标是,读懂这三篇短文,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对第一篇短文,还要求学生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三篇都是翻译文章,有的文章还是写于几百年前的,学生读这样的文章可能很不习惯。但这样的文章文化内涵丰富,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十分有益,因此应该读、值得读。学了这样的课文,将来课外自己读和课文同类的著作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教师的任务是,关注学生阅读的过程,向学生指点阅读的途径和方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建议”第二条中提到的一些措施,教学本课时不妨参照选用。



三、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文化论著类课文,要注意“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要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为了贯彻课标精神,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让学生把握短文的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材料,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并和同学交流。



四、对课文涉及的艰深理论问题不必深究。



五、注意学习课文语言,名言警句不妨摘抄下来。



有关资料



一、关于蒙田



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他熟读古代大家如普鲁塔克、塞涅卡、塔西佗等人的著作,在作品中大量引用,作为他的思辨和怀疑论的佐证。他在出版了《随笔集》的前两部之后,便游历了意大利和德国,因此在他随后的随笔中又添进了许多旅游见闻。1585年蒙田的故乡鼠疫盛行,蒙田被迫暂时离开他的城堡,于1587年重回旧居续写他的随笔。在这期间,蒙田结识了对他狂热崇拜的德·古内小姐,他俩之间的关系一直维持到作家逝世为止。蒙田晚年在政治上效忠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国王也曾到他的城堡做客数次。1578年蒙田的肾结石发作,影响了他的写作,我们今天所见的《蒙田随笔全集》是由德·古内小姐在他生前出版的随笔集的基础上,根据他在笔记上写下的大量注释和增添内容集结而成的。



蒙田自1572年开始,直至他逝世的1592年,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一直断断续续地在写他的随笔。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在他生活的时代已成大名,但他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过很大的争议。一些著名作家,如卢梭等人指责他的作品充满了“可憎的虚荣心”“表面的真诚”,但他却受到了伏尔泰和狄德罗的推崇,他们赞扬他的作品反映作者“明哲善辩”“精于心理分析”,他的“文风简朴流畅,琅琅上口”。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培根等伟大作家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节选自《蒙田随笔全集》“编者的话”,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二、《热爱生命》赏析(刘加民)



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如果你能够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你会留意死亡的降临吗?



──这是本文所昭示的基本的意义层面。



我们可以把第一个层面作为“常规”的生命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度”和“消磨”“坏日子”;“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但作者接着议论道:生命本来是“优越无比”“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改造成“一件苦事、一件贱物”的。可见,生命的可爱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正如塞涅卡所言:“湖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第二个层面补充解释了生命的“特殊”状态:死亡。但作者有化死亡为生命的“秘诀”,即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因为“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还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最后,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他自信“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自己已经进入生命的暮年,但由于“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所以自己最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加“丰盈充实”!



本文是一段哲人语录,朴素而又深刻;由于译自近五百年前的法语,读起来多少有点拗口。不过也许增加一点点阅读的难度正可以帮助人们祛除浮躁、端正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悟生命呢!



三、《思想录》译序(何兆武)



本书作者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是十七世纪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之一,他对于近代初期的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的以《真空论》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著作,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充满战斗风格,三个多世纪以来已成为科学史上和思想史上的光辉典籍。



帕斯卡尔的思想理论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思想录》一书中。此书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潮之外,另辟蹊径;一方面它继承与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以理性来批判一切;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现这一主导思想之下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并以他所特有的那种揭示矛盾的方法(即所谓“帕斯卡尔方法”),从两极观念(他本人就是近代极限观念的奠基人)的对立入手,考察了所谓人的本性以及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知识、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其中既夹杂有若干辩证思想的因素,又复浓厚地笼罩着一层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



本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在继承蒙田等“人性学家”的思想传统并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而与以耶稣会为代表的天主教会官方的神学理论进行尖锐论战这一点上,却有其鲜明的反封建的历史进步意义。它(和作者本人的另外一部书《致外省人信札》)反映了近代初期西欧大陆中等阶级反对派的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活动方面。



书中有大量进行神学论战的地方,乍看起来会使一个现代的读者感到闷气;然而他思想中的一些光辉的片断往往就存在于神学的夹缝之中。他所继承的冉森(Jansenius,1585—1638)派教义,实质上是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派的一个变种,代表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一切神学理论都不外是世俗利益的一种伪装;只要把神学还原为世俗,就不难发见掩盖在神学外衣之下的思想实质。此外,冉森派与耶稣会的论战虽然是在一个狭小的神学领域范围之内进行的,帕斯卡尔本人的思想却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突出了这个狭小的范围,既在思想内容方面也在思想方法方面。



近代辩证法奠基于康德,康德的来源之一是莱布尼茨。莱布尼茨于1672—1676年侨居巴黎时,结识了冉森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尔诺(Antoine Arnauld,1612—1694)并深入研究了帕斯卡尔的手稿,受到他很大影响。众所周知,莱布尼茨对自动机的研究就是由于受帕斯卡尔设计计算机直接启发的结果;这是近代计算技术的开端。极限概念则是又一个影响;它奠定了近代微积分学的基础。但帕斯卡尔对莱布尼茨的影响远不止此。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契机是古代奥古斯丁观点的复活。据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Wiener,1894—1964)的看法,现代物理科学革命并非始自普朗克或爱因斯坦,而是始自季布斯(J.W.Gibbs,1839—1903);控制论就是在宇宙的概率熵之不断增加这一季布斯的观点以及更早的莱布尼茨的信息观念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维纳认为季布斯所提出的概率世界在承认宇宙本身结构中有着一种根本性的机遇因素这一点上,非常之接近于奥古斯丁的传统。帕斯卡尔本人既是近代概率论的创始人;同时作为冉森派最突出的理论代表,他又在思想史上重新提出了奥古斯丁的观点。从而帕斯卡尔的思想就构成为古代与近代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从帕斯卡尔经莱布尼茨至康德的这一线索,提供了近代思想史上最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然而这样一条线索,以及一般的近代思想的发展之与思想方法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却常常为历来的研究者们所忽视。此外,由于时代的、阶级的和他本人倾向性的局限,在他思想中所不可避免会出现的许多消极因素,以及它们与现代唯心主义某些流派的密切渊源,──这些也都还有待于研究者们以历史批判的眼光加以进一步的探讨。



(选自《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四、富尔格姆的《关于作者》(富尔格姆)



当有人问他,“你是干什么的?”罗伯特·富尔格姆通常都回答说他是个哲学家,然后又解释说,他喜欢干的事,是多多地想些平常琐事,再把他所想到的表达出来,通过写作,或者聊天,或者涂涂画画,随便哪种看来合适的方式都行。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



(选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下边“五、六、七”也出自本书)



五、媒体对《我需要知道的一切……》的评论



这是本多么有趣的书啊,它不仅适用于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而且也适用于各个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寓崇高于纯朴。



《旧金山纪事报》



一剂对付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里折磨着我们的那些恐惧的良药。



《巴尔狄摩太阳报》



富尔格姆对洗衣店和日常生活作了富有哲理的探讨,在通常不被注意也得不到赏识的那些平凡、琐碎的经验中,发掘出新奇的事物及其意义,很明显,他触动了一根民族的神经。



《西雅图信使报》



读来愉快……富尔格姆用了某种似乎是他独有的幽默和机智来写作。



《查塔努加自由新闻》



多么奇怪……在当今世界上,傲慢成了时髦,玩世不恭被看作成熟,而的确很鼓舞人的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教长(指本书作者罗伯特·富尔格姆,他在书中曾这样调侃过自己──译注)也能出版一部描写生活中的平凡琐事的畅销书。



《圣安东尼奥快讯》



一部不可思议地打动人的作品,这个世界读了之后,带着一声惊叹说:“那太真实了。”



《弗雷斯诺蜜蜂报》



富尔格姆已经使他那种孩子般的惊人的感觉得到应有的珍视。



《达拉斯时代先驱报》



你会带着一脸老也止不住的微笑来读这部让人着迷的书,并且了解到,作为一个心灵高贵、情感丰富的人,富尔格姆明白他该向我们这个世界及其居住者们学些什么,并把这些功课用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



《奥尔巴尼联合时报》



好或者糟,安逸或者艰难,生活的复杂和简单,奇特和凡俗,都被罗伯特的朴实而有灵气的散文澄清了。他的书,如同这书的作者,是个成功者。



《佛罗里达联合时报》



富尔格姆是个天生的说书人,他能在拨动你的心弦,搔着你痒痒处的同时,给你一点教益。



《华盛顿》杂志



有许多人类的弱点该引以为戒,也有许多人类的思想精华可吸取。这是一本可让人一头扎进它的精神嗜好中去的书。



《口红棒》杂志



对形形色色的政治家也会有用。



《温哥华太阳报》



一本叙事短文集,简捷、明了而且颇有力度地表达了在人们的生活中维护某种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正义报》(布兰代斯大学)



六、《信条》被删节的部分(富尔格姆)



好多年了,每当春天,我都给自己规定作业,写出个人信念的表白:一篇信条。在我还年轻些的时候,这样的表白写跑了好多纸张,总想包罗所有的根本性的东西,一个也不放过。那些话听上去就像是最高法院的文件摘要,仿佛单凭几句话就能打发掉全部存在意义上的麻烦似的。



这信条在最近这些年里是越写越短了──有时带点儿玩世不恭,有时搞得希奇古怪,有时则又是平淡无味──不过我还是一直这么干着。最近,我只用一张纸几句话就交代了我的个人信念,并且充分理会到那种天真的理想主义的所指。



这里的启示是我在一个加油站里顿悟到的。我给我的旧车加灌了超品级、高抗爆性汽油,可这老家伙却消受不了还安顿不得── 一路的噼噼啪啪,当着道口就熄火抛锚,下坡时又嘭嘭地放炮。我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头脑和意念也每每与此相仿。太多的知识高度膨胀,叫我犯上了面对存在的困惑症── 一味地嘀嘀咕咕,当着人生的选择关口踌躇不前,要么就是知道得太多,要么也可能是知道得还不够。这样检点过盘算过的人生,自然是不轻松了。



当时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明白了,过一种有意义有滋味的生活,最最需要的是些什么──那并非混沌不辨的一团。我知道它。而且久久地理会着它。生活中也过着它──好吧,那是另一码事,对吗?



七、《致读者》(富尔格姆)



你往下读之前,先听我说点儿什么。给你一张简图,免得你走岔了。



你将读的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好多年,其间曾零敲碎打地给人讲过,朋友,家人,某宗教团体,以及我自己,原先并没有成书出版的打算。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它。我只当它是“我的替换物” ──涉及贯穿在我头脑和生活里的那些东西的一份书面交代。



这里的一部分──我在幼儿园就学过的这部分──早就遍地流通,奉行于世,乃至它们本身都是自自在在的了。有一天,这本书揣在一个小孩的背包里,从学校带回家去。他的母亲是个文学上的代理人〔代理人〕双关语,“代理人”这个词(agent)亦作“动因”解。——译注。,写信来问我:除了这些,我还写下了别的什么没有?哦,有的。这个引出那个,一幕推去一幕,这情形是有点儿像是在某个童话故事的奇境里的。



的确,这儿是更多的“填料”──就一本书而言──差不多也就是这么多地堆在一起搞成书的样子。我也确是改动了某些人名和事实,小心地照顾到所有那些或者是品行好的或者是脾气坏的或者是兼有两者的人们。



还有另一个问题:书中的自相矛盾。往下读着你可能会想:“他不正是说着和翻过去的几页相反的话吗?”是的。正是这样,我好像确是持有某些在我脑袋里彼此独立的见解。举例说,糊里糊涂地活着不值得,这话很对,而说糊涂即福也对,如此等等。我还没拿相关的一切来说尽我的意思呢。



还有别的要对你说吗?



读吧,一会儿读一小段──别急着往前赶,书的结局没有戏剧性。



最后,还应该向你通报,我可是正经有一张讲故事人的执照的。一位朋友把它装裱了一下,挂到我书桌前的墙上。这执照给了我许可,用我的想象在重整我的阅历的同时去努力改好一个故事,只要它提供了某种真灼之见。它同样地包含了讲故事人的信条:



我确信,想象力是比知性更强健的。



──神话比历史更强悍。



──幻想比事实更强劲。



──希望每每打败经验。



──欢笑是治愈悲伤的唯一良药。



我还确信,爱是比死亡更强硬的。



我尽量留神,不写任何可能吊销我执照的东西。


陆海明
Admin

帖子数 : 262
注册日期 : 11-09-23

http://hnyqxyw.365d365.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