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滕王阁序》教学参考

向下

《滕王阁序》教学参考 Empty 《滕王阁序》教学参考

帖子  陆海明 周五 九月 23 2011, 12:19

滕王阁序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省亲,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适逢洪州都督严公于九九重阳之际大宴滕王阁。广邀宾朋,王勃亦应邀赴宴。本文就是在宴席上的即兴之作。文章原来题目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滕王阁诗》的序文。全文紧扣题目,结构紧凑,文脉贯通,且能脱出一般骈文模山范水之窠臼,融入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文情并茂,情景交融,所以能流传千古。



全文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段着重写景,从第四段中间即“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一句转入抒情,同时文章的感情基调也由乐入悲。结构清晰,过渡自然。



第一段以“人杰地灵”四字为纲,对胜地、贤主、嘉宾、良宴进行了称赞。首句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切题,先写滕王阁所处之地势,能不黏着于题目,拓开境界,颇有大家风范。接着采取由远及近,由面而点的手法,逐渐落实到写作目标上。在对地、主、客进行赞颂后自谦地提到自己,彬彬有礼,文雅尽现。而恰当地运用诸多典故,更显示了作者超凡的才华及渊博的知识。



第二、三段正面对滕王阁的秀丽景色进行描写。前两句“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在这样的天光水色中,滕王阁静静面对高入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彩饰丹漆,鲜艳欲滴,恍若画中。“鹤汀凫渚”一句将静态打破,紧接着“桂殿兰宫”“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等景色,以目不暇接之势纷至沓来,犹如工笔画,细致入微,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繁管急弦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此句出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庾信不如王勃写得优美动人。此二句可谓本段的点睛之笔。至此我们已对作者的笔力叹为观止,但后面“渔舟唱晚,雁阵惊寒”一句意境高远,文断意连,又创造出一种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效果。回首此段,作者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浑成,饱含情感,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锦心。



第四段笔锋一转,由外景描写转至宴会场面及作者所生发的感慨上。箫管齐鸣,清风徐来,如天籁般的歌声似乎能阻住行云。环顾四座,佳宾贤主,俱才气横溢,在这样欢乐畅快的场面中,作者感到好景不能永久拥有,留恋之情顿生,由个人际遇引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宇宙无穷”“盈虚有数”,感到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望长安”以下,作者将自己比做屈原、贾谊等前贤,委婉地表达了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转为悲愤。



第五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作者并不是一味低沉感伤,在列举到终老始见功名的冯唐,难封侯爵的李广,逃避海曲的梁鸿等典故后,笔势锋回路转。这样,前面的失意悲哀是对时代的批判;后面的积极壮怀,有入世的乐观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机勃勃、不断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处卑位而思有为的心胸,千百年来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如韩愈曾称其“壮其文辞”“读之可以忘忧”。



最后两段收束文笔,表明自己目前的志向、行程,表达对主人的知遇之恩不胜荣幸,对盛宴佳境的留恋,以此照应开头。



全文典故横陈而语言清丽可喜,有流动自然的气势,音节铿锵而和谐上口,读来流转如珠。结构层次井然而不乏波澜起伏之美,是骈文中的极品。



二、问题探究



1.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此类文体的特点是什么?



骈体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用杂言,所以唐宋以后也称骈文为“四六文”。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讲究声律。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



(1)语句方面的特点: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例如: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披绣闼,俯雕甍。



c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例如:



a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⑤******。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例如:



四四四四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2)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A.用典:骈体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要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古代事典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滕王阁序》与六朝以来流行的宴饮作序的作品有很大不同,以往此类作品往往内容空洞,陈陈相因。本文则融入对现实与人生的新的感受认识,真情实感贯穿于文章中,使骈文的四六句式及骈偶形式有了充实的内容,变得灵动起来。因为有了生命,所以华丽的辞藻和繁多的事典中表现出流丽自然的气势,迸发出真实纯朴的心声;而且,文章用典贴切自然,字句绚丽富于表现力。四六句式参差富于变化,音节整齐,和谐可诵,在这里,王勃已不是戴着骈文的锁链跳舞,而是随心所欲地驾驭种种骈俪文规范,为自己要表现的内容服务。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人们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的典故,说明遇困顿而清操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



3.文章抒情部分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二者是否矛盾?



这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具有一致性。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而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落,以李广、贾谊等高才不遇的人暗托胸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文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并不是一味自伤自怜,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示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这样,文章的基调就与以往登高必然怀乡、离远必然伤别的文章区别开来,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读者在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之美时也在精神上受到启发,领悟到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情怀和远大心胸。由此,文章的整体情调也由悲转为乐,而且因为作者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向上精神,所以才会对不能实现而且无法改变的现状产生失望,但他并不因此就放弃理想抱负,就此消沉下去,而是能将过去破灭的希望转移到未来。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反而达到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关于练习



一熟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滕王阁的,并背诵第二至第三段。背诵时,要注意从句式的对偶和长短交错中体会叙事抒情的起伏变化。



设题意图:本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格局的同时,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在背诵时初步认识骈文在行文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滕王阁的景色:“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两句,从仰视的角度写滕王阁所在地势的景色。“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本身的壮丽,鲜艳的阁道及阁的高耸。“鹤汀凫渚”以下四句则描写了阁周围的近景。“披绣闼”几句从俯视的角度,写了在滕王阁上看到的远景,“云销雨霁”以下四句,描写了滕王阁上眺望的更远的天地。“渔舟唱晚”以下四句则从听觉上描写了在滕王阁听到的美妙的乐曲。这样从远近、上下、听觉、视觉等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及周围的景色。



二骈文十分讲究语言形式美,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四六句式,多用典故,词彩华美,音韵和谐。本文有凌云之气,言随意遣,如泉源之涌。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骈句,体味其艺术效果,说说为什么好。建议仿写一二联。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感知并欣赏骈文情辞声律音韵之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兴趣选一对偶句加以品味、评价,以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



参考答案:



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句。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作者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作者在行文中采用的是对偶句中比较难的正对写法,对仗工稳,语韵铿锵,句中“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现代均作为成语使用。



三《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思想背景的前提下,深入体会两篇文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序文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参考答案:



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并都能从由此而产生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归于平静。本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场景所感染而“逸兴遄飞”,又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才不遇而产生失落感,所以“兴尽悲来”。但在失落后又转向自励奋发的感情,决定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为生存哲学,要“穷且益坚”。《兰》的感情也是一波三折。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滕》《兰》二文作者虽然都悲叹,但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著,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对人生的坚持蕴藏在字里行间,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在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这正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因而更加深刻。其时代背景是魏晋时期天下名士被统治者所害,少有全者。所以,作者思考生死问题,正说明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而作者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并不直接说出来,是因为时代的残酷,文人多谈玄以避祸,受大背景的影响,作者也将强烈的感情用凝练而委婉的形式传达出来。到了王勃的时代,文士已经不再思考生命意识的对错,而是思考生命的价值问题,如何让个体的生命发挥出最大光彩是他们关心的,这是文人生命观的进步。文章在被压抑的苦闷中观照前代名士,发现个体价值不能实现而辜负生命的大有人在,这就更加重了对生命短促的恐慌与伤感。他是由悲人而及己的。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让王勃发出“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宣言,这种强烈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的是唐代文人的风格,表现了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特点。



教学建议



一、熟读并适当背诵部分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读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了解文中所引用的典故的意思,大家探讨交流。选取一个段落标出平仄及韵脚,并朗读以体会音节的顿挫。



二、教师给学生讲解对偶句的各种类型及特点,可以和对联知识联系起来讲解,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文章流传后世的名句,引导学生分析并积累名句。



三、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如《送东阳马生序》,还有的写法上用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兰亭集序》,有的近似记叙文,如本文。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试总结不同类型的序体文的异同。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孙望郁贤皓)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四卷)。



王勃的古诗仅有十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二、参考译文



南昌,是过去豫章郡的治所;洪州,是如今都督府的所在。天星分野,对应翼宿、轸宿;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有精华,天产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宿的区域;人多英杰,地凝灵秀,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般罗列,才俊像繁星一样活跃。楼台城池座落在荆楚与扬州交界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声望,仪仗远临;宇文州牧,有美好风范,车驾暂停。正逢十天休假,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有紫电、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节序为深秋。积涝消尽,寒潭清冽,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烟霭凝聚,暮山绛紫。在大道上整治车马,在崇山峻岭间访寻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见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丹漆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栖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列出山峦高低起伏之势。



打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心。遍布的里巷宅舍,是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塞满渡口的舸舰,尽是雕了青雀黄龙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煦朗,晚霞漂浮,孤鹜上翔,仿佛一起飞行;秋水清澈,天空开朗,水天一色。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畔。



遥望长吟,胸襟舒畅,逸情雅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歌声缭绕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人、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齐具了。极目远眺,尽情娱游。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明白了盛衰成败自有定数。西望长安,如在日下般遥远,东指吴会,像在云间样缥缈。地势尽于南方,南海深广;天柱耸于北方,北极迢遥。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漂泊异乡之客。想念皇帝居处,却不被他召见,渴望奉召宣室,却不知在哪年?



唉,各人的时运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洞察世事,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上干青云的气节。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风可达;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也为时不晚。空怀像心地高洁的孟尝君一样的报国热情,但怎能学为人放纵不羁的阮籍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不过三尺绅带的一介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弱冠,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有投笔从戎的志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是谢玄那样的出色人才,但是有幸接触孟子所追求的芳邻嘉宾。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有幸谒见阎公,如登龙门。遇不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凌云之赋而空自怜惜;既然有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之士,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唉!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雅集已成过往,金谷名园已成废墟。承蒙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只有借重在座诸公之才了。我冒昧地尽微薄的心意,恭敬地陈述短序。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文才吧!



三、《滕王阁序》鉴赏(顾伟列)



《滕王阁序》是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在严格的形式束缚之中,作者犹如“带着脚镣跳舞”,既充分发挥骈文特有的表现手段,萃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又能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严整中有行云流水之势。



层层扣题,文思缜密。本文原题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无不统于题目之下。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扣题中“洪府”二字。第二三段由趋名楼,登高阁,写到近览楼阁的壮丽,远眺山川的胜景,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扣题中“秋日”“登滕王阁”六字。第四五段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扣题中“饯”字。第六七段自叙遭际,说明有幸参与盛会,自当应命作序,扣题中“别”“序”二字。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层层扣题。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摹写景物,笔法多变。王勃善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其一,色彩变化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其二,远近变化之美。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远近变化。“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渺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其三,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有层台碧瓦攒刺云霄,下有如飞檐翼丹彩欲流,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彼此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画图。



其四,虚实相映之美。作者登高临远,不仅骋目八方,而且思接千载,文中既实写目击之景,又发挥想象,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如此虚实相间地模山范水,既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



述志言情,语约意丰。在着意铺叙景色之美后,王勃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引出年少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明写南、北,暗藏东(云间)、西(昆仑),抒写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历代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有志难伸的悲慨,同时也流露“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消极情绪。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表现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精神,片言居要,为全篇警策。底下再用《庄子·逍遥游》典,以大鹏自比,表明扶摇直上九霄的凌云之志;用《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说法,表示早年虽然失意,但拯时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正是自如地驱遣历史典故,以跌宕之笔述志言情,事典繁多但贴切达意,气势充畅而语约意丰,展示了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唐初的骈体文还有齐、梁余风,“纟希句绘章”,以形式上的华美掩盖内容上的空虚。王勃此文却用骈体表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历史上的滕王阁虽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名字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勃的这篇遐迩传诵的名篇。



(选自《古文鉴赏大辞典》,徐中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四、滕王阁楹联



高阁又清幽,如此江山,远胜阆州帝子;



好风长送客,惊人词赋,来逢都督阎公。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朱栏,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



有才人一序在上头,恨不将鹦鹉洲踢翻,黄鹤楼捶碎;



叹沧海横流无止底,慨然思班定远投笔,终子云请缨。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白云自向杯中落;



小艇原从天上来。



地阔天空,山高月小;



龙吟虎啸,鱼跃鸢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帝子长洲,仙人旧馆;



将军武库,学士词宗。



杰阁重新,众仙同咏;



故乡依旧,野鹤飞来。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画栋喜重新,近水楼台齐放眼;



长天舒一览,飞霞词句我低头。



阁中序播千秋,重认长洲鸿印迹;



江上帆收万里,恍疑华表鹤归来。



今古几重阳,依然地阔天高,万里长风送秋雁;



东南一都会,正是虹消雨霁,千家山郭尽朝晖。



杰阁重开,想作赋登高,定有江风送客;



遥峰对峙,愧抗尘走俗,未免山灵笑人。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楼峨重新,对南浦西山,形胜平分吴楚界;



宾朋如昨,想词宗武库,襟怀高挹古今秋。



今人不见昔人,怀古信悠哉,大名谁到三王后;



新阁宛如旧阁,续游吴老矣,长句传题卅载前。



(选自《中国名胜楹联大观》,程裕祯、解波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版)


陆海明
Admin

帖子数 : 262
注册日期 : 11-09-23

http://hnyqxyw.365d365.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